close
學齡前的英語教育,真能讓自己的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?這一向是家長矛盾的迷思、幼教業者的商業行銷及正常化幼兒教育政策的一場拉距戰。兒童語言專家台大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張顯達說,兒童的語言發展是從身邊的人學習,但英語對多數人而言是外語,非母語,在不自然的人際互動下學習,對兒童是有壓力的,家長應破除迷思,學英語不必早,只要方法對,英語一樣學得好。

六月起是幼托機構招生熱季,全國幼兒家長又面臨選擇時刻,教育部提醒家長,幼稚園是孩子求學生涯中,正式學習場所的第一站,也是孩子進入團體生活中學習成長的重要起步,家長不能不審慎選擇,幫助孩子踏出關鍵性的人生一小步。

幼兒英語教育的迷思

目前因為「市場供需」所衍生出來的幼托現象,就是幼托機構招生廣告幾乎清一色都以「雙語」為號召,標榜「英語越早學越好」,更甚者強力推銷「全美語」,在學校的常規就是「No Chinese」,強調進入全美語學校是要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。

但這樣的口號是否為真,仍有待學界的持續研究來証實,但目前已有調查發現,英語學得早,並不等於學得好。

根據教育部委外針對台灣各地區國中、國小高年級12627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有三大發現,一是「英語學得早≠學得好」,二是「全美語幼稚園≠英語一定強」,三是「英語表現=個人┼家庭┼學校┼社會等整體性因素」。

調查結果顯示,提早在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學生,並沒有比進小學後才開始學的表現更好,且在班上英語學業成績排名第一的孩子中,有96%小時候都沒有上過全美語幼稚園。

研究也顯示,曾在全美語幼稚園就讀的孩子,在國小高年級或國中時期的英語課業成績表現不見得好,換句話說,曾進入全美語幼稚園就讀的孩子,後續不見得有英語優勢。所以孩子英語學得好不好,與有沒有提早在幼稚園學習,或是否上全美語幼稚園,沒有一定的關係。

專長於兒童語言研究的台大副教授張顯達說,英語對國內絕大多數家庭而言,是被定位為「外語」,只有對少數家庭來說不是外語,而政策是為多數人而制定。

所謂外語,就是不在生活環境中出現的,但兒童的語言發展是從身邊的人開始,如果在這個階段增加學習外語的機會,就必需到外面去做語言刺激,等於減少與家人自然相處的時間,兒童將是在不自然的環境下,與不太熟悉的人去學習語言,這些都不是自然的人際互動,這對孩子是有壓力的。

而且學習又以語言為目標,自然就會要求成果,張顯達說,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有各別差異,光是學母語,每個孩子就都有不同的發展速度,有孩子很早就會講話,有孩子要到2、3歲才會講話,如果把語言當做目標,孩子怎能沒壓力?

國內環境條件不足

張顯達強調,最好不要這麼早學或教,因為國內的環境條件都不對,「國內幼托機構高達95%的環境條件都不對」。

張顯達說,教育應該要回到可以掌握的過程裡,因此幼兒英語教育,園方的理念很重要。現在國內的幼兒英語教育沒有專業領導,尤其是國內幼托機構的園長對於英語課程如果沒有掌握,把它放在整體課程架構下規畫設計,那是無法掌控的課程。

他指出,有些園長自己英文不好,如果英文老師教學方法或者內容不對,根本沒辦法去糾正英文老師,這時候教給幼兒的英文,是不是能符合這個階段的幼兒學習,這都是失序的現況。

所以普遍幼教老師的英文能力要調整,英語教學方法也必需在一套系統下訓練,以免英文教師專業與園長溝通上出現落差。

方法對就學得好

張顯達說,如果真的要學,幼兒英語不是不能教,但絕對不能強調「效果」,家長千萬不要有「付了錢就一定要有效果」的想法,否則一定會出現反效果。

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林佩蓉強調,英文只是幼兒學習的一部分,重點在培養興趣,唱唱英文歌、學幾句英文對話,用遊戲方式探索多元文化,或者不只學英文,例如同樣的「謝謝」,日文、義大利文、法文又該怎麼講,那都沒問題。

她指出,其實在生活環境中都在接觸外語,像是招牌、餐廳菜單、車牌號碼上都有英文字母,所以要學的機會很多,只要家長有心,讓孩子主動想要學習英語不是難事,所以不需要排斥或全面禁止幼兒學習,但絕不主張幼兒課程有一半以上在學英文、「No Chinese」,「那樣孩子真是太慘了」。

所以張顯達認為,家長的觀念是否正確很重要,如果家長能重視幼兒英語學習環境氣氛,學英語是要讓孩子不怕外國人,同時增加國際文化接觸,不要強迫孩子去接受英語能力檢定,只要家長沒有成就期待,孩子的學習就不會有無謂的壓力。

他建議家長,「不要看隔壁的小孩」,每個人長高的時間都不一樣,不必太早就丟進這個環境裡,趣味性學習很多人都可以帶,不必非得進到這個環境裡,早進入未來也未必好,因為語言學習就像是跑馬拉松,起跑慢了50公尺又何妨?小學之後跟緊一點,給孩子多一點空間,小一時孩子要忙著適應小學新環境,學習生活常規,學習的東西應該要單純些,小二應該要繼續為國語紮根,把學習時數留給國語,小三再學英語並不吃虧。

張顯達建議家長從外語的角度,來做「非得在這階段做不可嗎」的思考,因為學英語不必那麼早,只要方法對,也能有成績,舉例來說,家長們自己都是過來人,從自己的學習成長歷程來看,很多人都是在出國前才學,出了國不久,哪個人不是英文流利?所以只要學習方法對、有環境,資源一放對,英語自然學得好。

幼稚園怎麼選

只是幼托機構口號打的響亮誘人,究竟家長又該如何為孩子選一所對的幼稚園呢?林佩蓉建議家長抓住幾個重點,首先強調的就是務必要選擇「合法立案」的幼托機構,拒絕出示相關証照的幼托機構,就千萬不要去。

其次是師資,林佩蓉說,根據普查報告,全國幼托機構有一半以上是不合格教師,這個數字很驚人,值得各界思考。因此家長可以要求園方出示有無受過專業訓練,或是合格証照,保育人員証書等,有些幼稚園會把全園老師的証照,就貼在辦公室入口處。因為教育部曾委外訪談全國家長,發現家長普遍搞不清楚的就是孩子的老師有沒有合格証照,所以家長一定要主動詢問。

再來是設備,公安消防是否合格。林佩蓉指出,各縣市政府執行時間長短不一,普遍是一、兩年就會檢查一次公安消防設備,還有娃娃車,家長一定要看,查一查司機是不是有專業執照,相信這個部分是目前家長最熟悉的動作,家長也一定會去看一下廚房、廁所。

另外,評鑑很重要,林佩蓉說,這是較具公信力的指標。幼稚園向來有三大評鑑,分別是教保績優、行政績優、環境績優,家長要仔細看是哪一年頒發的評鑑績優,如果是三年內的最好,五年內的評鑑就勉強,沒有的就千萬不要去。

家長還要關心的是課程,家長應該要重視的是正常化教學,而不是英文課時數的多寡。林佩蓉說,家長應注意每天的作息是否穩定,自由活動的時間,戶外體適能的課程夠不夠多,還有才藝課一般都在下午等等。

她指出,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重點在強調「感官經驗」,例如讓孩子在玩當中學習煮菜、榨果汁、包壽司等,就是一些生活自理的操作學習,愈多愈好;她透露,有八成的幼托機構是讓孩子做靜態學習,主要是因為動態學習,老師要做事前準備很麻煩,上課教學過程也很麻煩,事後處理更是麻煩,而且花錢買材料增加幼稚園成本,所以很多幼托機構不願意做。

評鑑陸續上網、政策說帖全台發放

林佩蓉說,沒有一家幼稚園是完美的,政府的要求也往往力有未逮,但家長是業者最重視的對象,所以家長一定要開口問、開口要求,只要家長開口要求,業者一定會照做,這也是為什麼這十幾、廿年來,幼托機構改變最多的就是環境設備,就是因為家長有要求,再來就是全部打著「雙語」的旗幟,因為現在的家長都會問「有沒有教英文」。

目前教育部正積極推動各縣市政府將幼托機構評鑑上網公告,好讓幼兒家長選擇時能有所依據。全國幼教資訊網也可以提供相關幼托機構的查詢,但內容仍待進一步完整建置。

林佩蓉說,不過,目前為止各縣市政府只有台北市社會局今年已完成上網,但只有公佈最好的與最壞的(列入輔導追蹤評鑑),評鑑普通的卻沒有上網公告,因此也引發一些爭議,因此建議幼托機構評鑑結果應該全部上網,同時其他各縣市政府也應加速公告上網的腳步,以提供家長完整的資訊,從中做出合適的考量。

除了學者專家的建議,教育部今年也編印說帖,向全國家長宣導「小學再學英語不算晚」、「選一個教學正常化的幼稚園」、「親子一起學效果更加倍」等三大正確觀念,希望家長對於幼兒英語教育要有正確的認知。

教育部提出「一個前提、兩個堅持、三種主張、四項作法」,強調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」、「英語越早學越好」都是商業口號,家長千萬不要再被商業口號牽著走,研究証明早學沒有比較好,家長何必帶給孩子學習壓力,排擠掉其他學習的時間,也給自己帶來高學費的經濟壓力?幼兒時的語文學習,應以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為目標。

同時也要提醒家長,英語是外語,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,所以孩子不太容易像國語一樣,會主動想學,如果父母要培養英語學習興趣,建議採歌謠、玩遊戲、閱讀繪本的方式,親子共玩、共讀、共學,且學習氣氛要好,否則如果幼兒學英語的第一步,感受到的是無趣、挫折、壓力、焦慮,提早學英語反而是提早扼殺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。

因此建議家長應為孩子選擇教法生動有趣,且教學內容符合幼兒身心發展,將語文學習內容融入整體幼教課程架構為主的幼稚園。

「學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說帖」宣導手冊,預計發送至直轄市及全國各縣市政府、全國衛生所、全國鄉鎮市公所、幼教幼保相關系所及師培中心、教育部所轄館所等共計846個寄送點。家長也可至全國幼教資訊網(http://www.ece.edu.tw)下載相關資料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enlinn 的頭像
    yenlinn

    小琳老師的秘密花園

    yenl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